央企兼并重组和国企改革不能划等号

发布日期::2016-08-26字号:[ ]
        近日,中国建筑(601668,股吧)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重组获批,这预示着一个总资产超5000亿元的水泥“巨无霸”将横空出世。

  自去年年底开始,如此规模的央企重组已不算新闻。统计显示,目前共有7组14家央企重组工作正在积极推进,还有几组重组正在酝酿之中,预计到2016年底之前,央企总数有望整合到100家之内。

  在本轮国企改革大潮中,央企改革作为“领头羊”一直走在改革前列。种种迹象显示,“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的一个主要形式,俨然已成为本轮央企改革的主路径。“强强联合”是指两家实力都比较强的央企合在一起,进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对外可以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一流跨国公司;对内则可以实现资源互补,减少内耗,缓解产能过剩的现状。

  虽然“强强联合”是企业在较短时期内快速提高竞争力的很好捷径,但也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了担忧,“强强联合”是央企改革的路径之一,但也只能是其中之一,若把此作为央企改革的主路径或唯一路径,则可能走入歧途。

  暂且不说每个重组央企内部皆结构繁多、人事关系复杂,仅就减少内耗的目标来看,也难以达成。根据市场经济原理,减少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是依靠市场竞争,而非加强垄断,只有依市场的充分竞争,淘汰市场竞争中失败的企业,才能将置换出的资源分配给竞争中存活的企业,实现优胜劣汰,进而提高行业效率。

  而“强强联合”,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已有强大垄断地位的央企借助合并潮形成超级垄断。何况这些“强强联合”更多是借助行政之手,在无合作意向的情况下两家竞争企业单纯依靠行政的捏合走到了一起,这样“强强联合”的未来甚是让人担忧,很少有成功的先例。

  对于近期央企的兼并重组,更多的报道都立足于兼并重组后央企数量减至多少家,这里有一个鲜明的指向,那就是央企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减少数量,央企数量减少了就意味着央企改革的成功。

  其实这种想法非常幼稚,因为央企数量减少和做大规模并不是国企改革的目标,相反,对过剩产能的有效化解、过高杠杆的明显抑制、经营效益的持续改善以及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的显著提高才是。简练地说,提高国企的效率和竞争力才是贯穿国企改革的主线和主旨。

  国企改革的路径有很多,但如果执着于便捷、迅速或者执迷于减少数量、做大规模等一些细枝末节,国企改革或将走入歧途。相反,只有放平心态、立足于市场经济、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为目的的改革才是坦途。